雅昌首页
求购单(0) 消息
刘玉山首页资讯资讯详细

【观点】温暖的回忆——艺术家刘克敏其人、其画

2024-03-19 00:00:00 来源:艺术家提供作者:
A-A+

一、挚友

那是1962年,我们从京郊门头沟马栏村下乡归来,我搞了幅《山村古道》木刻,意在表现山村的拙朴和岁月感。粗磡、狭窄的石头路上,刻了个光脊梁挑水的汉子。

在石墙、石房、石道组成的画面中,这个汉子虽然不大,却显得很有支撑力。大景小人——大面积的深灰色石头,托衬着一个黝黑的山村汉子,画面中有种朴朴实实的美和力量感。

王琦先生看过之后笑着说:

“这画有股德国表现主义的味道!”

这是对我很实在的一种肯定。

不久,在中央美院搞起一场轰轰烈烈的“四清”运动。

礼堂门外的走廊里,连夜布置出了一个“黑画现形展览”。十几幅画,被悬挂在墙上,用两个大聚光灯照射着。

“斩首示众啊!”

有同学悄悄议论道。

在被展览的画中,就有我的那幅《山村古道》。

给出的理由是:

“农民被画成了骨瘦如柴的饥民,画里充斥着对三年自然灾害的不满!”

面对这从天而降的风暴,犹如五雷轰顶,叫我感到十分困惑和孤单。一些同学,似乎都不敢和我说话了!

一天傍晚,我正从礼堂门口经过,突然,有个人喊住了我。转身一看,是同年级油画系的刘克敏。我们彼此虽然认识,但并没什么交往。

“是叫我吗?”

我惊讶地问。

“跟你商量个事!”

他和气地说。

我愣愣地望着他。

“你能把那幅画再印一张送我吗?”

听他提出这样一个要求,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!

“我喜欢它!真的。”

他语气坚定,十分诚恳。

我的眼睛几乎湿润了,心里涌起一股暖流。

这对我不仅仅是一种安慰,简直就是一种大胆的声援和庇护!

他的这种完全是发自内心的正直、仁义和友善——人性中最可宝贵也是最纯净的品格,深深地打动了我!

于是,从那一刻起,我俩便成了挚友。

https://img10.artimg.net/public/beian/png/202403/2fbd50398945f19140b1de4f45a4eef1.png

爱劳动

宣传画(水粉)

1982年·

中国少年儿童岀版社  岀版

刘克敏 作

二、第三代学院派画家

中国的油画,自20世纪初,由颜文梁、徐悲鸿等前辈们引入中国后,就受到了文艺青年的热烈追捧。北平国立艺专先由徐先生创设,20世纪50年代初改名中央美术学院后,在徐先生身边便聚集了一批很有名的美术家,国画家如蒋兆和、叶浅予、李苦禅、李可染、宗其香、李斛、萧淑芳、黄钧等;版画家如李桦、古元、彦涵、王琦、黄永玉、夏同光、陈晓南等;油画家如吴作人、王式廓、艾中信、罗工柳、庞熏琴、李天祥、侯一民等;雕塑家如刘开渠、滑田友、王临乙、傅天仇、司徒杰等;工艺美术家如张仃、周令钊等:美术史论家如王逊、常任侠、金维喏等。

后来,经过他们的传帮带,又培养出了一批所谓第二代的艺术家,如戴泽、韦其美、刘勃舒等。再稍后,又送一批人到苏联、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深造,或由苏联专家在中国内进行培训,从而造就了一大批艺术家,如林岗、靳尚谊、詹建俊、杜键、钟涵、闻立鹏、马常利、钱绍武、伍必端、邓澍、洪波、程永江、邵大箴、李宏仁、梁栋、杨先让等,他们都成了我们60年代入学同学的老师。当然,比我们高四五个年级的同学,如卢沉、宋源文、周建夫、谭权书、司徒兆光、张作明、张凭、张颂南……等等,后来也都陆续留校,成了我们的老师。

这样大致算下来,们应该算是“所谓第三代学院派”画家了吧!

https://img10.artimg.net/public/beian/png/202403/f003924fedbec8017876081046fecb8e.png

有自行车的山村小巷

油画写生

1962年(大学二年级)

刘克敏  作

https://img10.artimg.net/public/beian/png/202403/81a3bacbb5b4a693c8bb57926825fbf0.png

绍兴的河边小寺庙

水彩·写生

1970年

刘克敏 作

三、油画系第二画室

60年代中期,央美开始实行导师工作室制。油画系有三个工作室,分别是:

吴作人先生的第一工作室,注重民族和本土风挌的探讨;

罗工柳先生的第二工作室,侧重苏、俄的写实性传统;

董希文先生的第三工作室,强调画面的表现性和个性化彰显。

刘克敏选择了第二画室,主导教师有留苏归来的林岗先生、邓澍先生、李天祥先生,从马克西莫夫在中国开设的油画训练班毕业的钟涵、杜键、詹建俊、闻立鹏等先生。

因为当时正倡导“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”创作方法,所以这一工作室的师资力量很强。选报的学生也较多。

刘克敏性平和,画风严谨,所以很自然选择了第二画室。和他同一画室的还有邢国珍、张立国、葛鹏仁等,入学时,写生的小油画,己画得很有些俄罗斯画家列维坦的味道了!

其实,那一时期,中央美院各个系的造型和色彩路数,大体上是相同的:素描上是契斯恰柯夫那一套:讲究从整体上观察、剖析和刻画对象;色彩上注重彼此间的和谐、统一,要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冷暖对比要讲究“在微妙中见变化——整体看去,是一派和谐、优雅的灰色调”。譬如,我们版画系的素描,有一个阶段就由靳尚谊先生教授的,色彩则是由庞涛先生主教的。

每年考入中央美院国画、油画、版画、雕塑四个系的,有一半多,是从学了四年高中专业的央美附中毕业生中录取的,总约20来个人吧!另外录选的一半,则是从国内普通高中招收进来的。这些普通高中同学入学后,经过拼力追赶和补习,到高年级时,也会对苏俄的那套画法掌握起来。

https://img10.artimg.net/public/beian/png/202403/cce83613373dc065d794669d4df5adad.png

女儿彬彬

水粉

1978年

刘克敏 作

https://img10.artimg.net/public/beian/png/202403/a881c5f6765ab802bd05b1023cb45cfb.png

桃子

油画

1986年

刘克敏 作

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,央美五个系(从1960年始,又增加了一个美术史论系),每年总计,少则会有30来名毕业生(4个系,每个系7名,如1961年);最多一年曾达100名毕业生(5个系,每个系20名,如1965年)。全校教职工总数约200多名,大体与学生总数相同。

在我记忆中,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,分配到上海的,有一个国画系的龚继先——1964年分在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,后来担任了该社总编辑。另有一个雕塑系的齐子春,他和刘克敏在1965年同时分到了同济大学,担任美术教师。

后来还有什么同学分到了上海工作,则不得而知了!

总之,50—60年代,央美毕业生在上海及各大省会城市都是挺稀缺的。这就使刘克敏在未来工作中,可以大有作为。

我深信,以他的热诚和能力,一定会开辟出一处专属于他的艺术天地来!

四、读懂刘克敏的画

1965年8月,他到同济大学报到后不久,我即南下往海军某部。中途路过上海,得便到同济大学看望了他。他在敎师食堂请我吃了一盘叫我“终生难忘的菜——“红烧黄鳝“!因为鳝鱼像蛇,我从没见过北京人吃它。

开始,他住在离南京路很近的一个里弄里,那儿有个画家,叫黄英浩,插图画的和苏联《星火》杂志上的一样棒!在刘克敏介绍下我们见了面。我想,有这样的朋友,刘克敏的生活绝对会很开心!

在同济大学,我参观了那里的环境,觉得既安谧又优美。我想:刘克敏自此,就可以在这里安身立命了!

我很为他高兴。

https://img10.artimg.net/public/beian/png/202403/787f36780789d826cfa07afec47d7770.png

深宅里的村道

水粉写生

1995年

刘克敏 作

https://img10.artimg.net/public/beian/png/202403/d4bb00a6b6432c1b005e961f9929de6b.png

坐在绿色斑点衬布前的模特

油画

2000年

刘克敏 作

后来,隔了好几年,我再去看望他时,觉得他已经很自然地融进了这个大都会的生活中:他在那里结了婚,并有了一个很可爱的女儿。而且,他居然能够讲出一口委婉的上海话来——他已经成了个地道上海人!

但是,不变的,却是他嘴角上总挂着的那丝笑意。还有,眼光中的那团亲热和挚恳。

后来,每次去他家,总还会有一场专门给我看的“拉洋片“——将他的所有新画的画,统统从床下拉出来。然后,搬来两把椅子,坐定后,他就从最上面一张开始,笑吟吟地给我开讲:画每-幅画的过程、对每一幅画的追求、画完有什么心得和体会。

https://img10.artimg.net/public/beian/png/202403/5c90edb4681d2498fb0ca0a86e516696.png

粉红色的牡丹

油画

2011年

刘克敏 作

https://img10.artimg.net/public/beian/png/202403/3864a58a4d6ed5262bb6cfd010a4499f.png

江南好

水粉

1996年

入选《中国现代美术全集·水粉卷》

人民美术岀版社

刘克敏 作

就像给学生讲课一样——“倍儿认真”!

讲时,他的那种志得意满的劲头,那种陶醉感、那种幸福劲儿、那份天真……总会使我非常的感动!好像,我亲眼看到了它们是怎么画出来的一样,会生发出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。毕竟,大学时,我俩周末总是提着画箱,在北京大街小巷中到处转悠和写生。他一开始是怎么铺底调,然后又是怎么把冷暖色一笔笔比对着摆上去,我是太熟悉不过了!所以,在见到这些作品时,我总会感到有种重温旧谊的亲切和熟悉劲儿。

可以自信地说——我是能够读懂他画的一个人!

他画中的构图,总是那么的均衡,稳重,绝少有什么“险境”;他画中的形象总是那么平和、优雅,夸张变形的情况不多。他画中的色彩,总是那么的柔美、微妙,透发着一种自然、和谐,给人一种舒坦的感觉。

总之,看他的画,你的心,可以安顿下来;精神上,可以得到一份抚慰;你在心理上,可领受到一丝丝快意。

这样的一种审美的体验,就像闭上眼睛、欣赏一曲钢琴、一曲吉他、抑或一曲巴松管的演奏,悠然、恬适。

你会慢慢进入画境,你会为画中的氛围和气场所感染,你会被它们所陶醉。

是的,刘克敏为我们留下的这些作品,因为浸透了他炽热的情感,对生活、对自然、对人生、对艺术、对友谊的真诚和爱恋,于是,便成就了这样一份艺术遗产。

它属于我们这个时代,为我们所珍视!

刘玉山 于北京

2024·3·15

https://img10.artimg.net/public/beian/png/202403/dc1be5fcd38bef2f3fa96dd0837a1764.png

刘克敏(左)和刘玉山

在中央美术学院U字楼前

1964年

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,主要作为艺术信息、艺术展示、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。以世界文艺为核心,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。旨在传播艺术,创造艺术,运用艺术,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。

联系电话:400-601-8111-1-1地址: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

返回顶部
关闭
微官网二维码

刘玉山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
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

分享到: